圍堵海灘 不如親海教育
【聯合報╱周祝瑛/政大教育系教授(台北市)】
新北市淡水區沙崙海灘發生四名國中生溺斃不幸事件,隨即市政府宣布將「堅壁清野」,禁止民眾接近危險水域,以防制類似悲劇再發生。筆者認為面對四面環海的台灣島嶼民眾,就像大禹治水採疏導方式而非全面圍堵,與其禁止民眾使用沙崙海灘,不如由政府規劃出哪些地方適合民眾夏日戲水及游泳,不但入場免費且設有救生員,讓年輕的學子不再整天躲在冷氣房或網咖玩電玩,讓台灣的新生代不再視海洋為畏途!
台大黃光國教授曾呼籲國人:「走出台灣意識、發揮台灣精神」,在教育上培養台灣人「走出去」的能力,而不是採取「鎖國政策」,把人民困在這一島上。其實台灣四面環海,島上崇山峻嶺,除了早期台灣原住民之外,十八、十九世紀大量台灣先民從中國閩南地區,以跨過黑水溝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展現在這種「勇於競爭、不願認輸」的拚鬥過程,乃至於在產業性格上。台灣人具有勇於冒險犯難的特性,因此在好不容易於台灣立足後,養成堅毅果敢、勇於嘗試的精神。
可是,1949年之後,台灣的公共政策大多數改以陸地導向,並未重視原先冒險犯難的海洋立國精神,尤其是在教育政策方面,甚少重視人與自然的關係;因此,多數國民對「近山」、「親水」的概念相當模糊,對國內廿一條主要河川、五十多條次要河川,都未善加保護與利用。長期的戒嚴與海防,人民對於「海洋」愈來愈模糊、陌生,而逐漸變成一個內陸國家,保守、只關心生活周遭的事物,安逸的日子過久了,只想繼續安身立命,對未來沒有新的願景,只有守成,而無突破。
同樣是海島國家的紐西蘭,對於海洋則有與我們完全不同的態度!尤其透過教育,從小培養「親近海洋」的知識與態度。紐西蘭小學除了重視學術課程外,也非常重視體育。中小學中雖然沒有正式的體育課,但以五、六年級學生為例,每到夏天都會安排水上活動,內容多元,包括:海洋認識、游泳、水上求生、操帆、划獨木舟等。紐西蘭的孩子大多認識「海洋」,也多數體驗過海上活動,甚至學會翻船時如何自救,落水時如何求生!這些都納入學校的非正式課程中,不但收費低廉,且經常有社區或家長志工,協助孩子學習與體驗!【2012/07/16 聯合報】
訊息來源:http://udn.com/NEWS/OPINION/X1/7227233.shtml#ixzz20jynGR1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