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近日最重大的溺水意外就是5月20日發生在屏東縣霧台鄉飛龍瀑布的溪降意外,一行十人有五人受困獲救,四人死亡,一人失蹤迄未尋獲。
該團成員不乏戶外運動好手,經驗豐富,他們清晨出發,切入溪谷後便循溪而下,預計一共要經過七座瀑布才出峽谷。據新聞報導,大約中午時隊員發現開始下雨,雨勢並不大,這時他們大約在第四座瀑布。一行人分做兩組(推測是架設兩條路線),第一組人馬先降至瀑布下方時,曾以無線電緊急通知,表示水變得很深,示意上方人員暫停行動,不久大水暴漲,下方五員除一名女性團被繩索勾住,垂掛在岩壁上外,其餘四人都被沖走。而上方五人則緊急對外救援,他們在山壁上打鉚釘,用繩索把自己固定在岩壁上,捱過了一夜。第二天天氣轉好,五人獲救,由直昇機吊掛後送,沒有明顯受傷。
另外五人,吊掛在岩壁上的女子,據說頭下腳上在水裡泡了一夜,另一名男子則在下游深潭中,兩人被發現時均已死亡,兩人死因據法醫判斷都是生前落水(溺斃)。25日又尋獲一男一女兩具遺體,還有一人尚未尋獲。
有人問小編,遇到這種事該如何自救?小編除了老生長談一些注意天氣、觀察水位等等,無法回答。在峽谷裡、尤其在連續瀑布中間遇到山洪,就和遇到落石差不多,猝不及防,很難有什麼有效的自救手段。生還的五人當時似乎尚未展開行動,在瀑布上方得以尋得避難之所,據說五人雖有乾糧,但怕被瀑布打濕不敢進食(這裡新聞報導不太清楚,推測可能是食物放在包包裡不便取用,一旦取用身體會被淋濕)。假如是這樣,他們五人的考慮已經是相當專業。在野生受困,有所謂333原則:3小時失溫、3天不喝水、3星期不吃飯,便足以致命,飛龍瀑布海拔大約450公尺,又位在南台灣,氣溫不致過低,但峽谷內水花彌漫,夜間冷空氣由稜線沿山谷摜下(源頭大山母山海拔2424公尺),可能形成局部低溫及強風,若身體無法保持乾燥,仍有失溫的危險。
當然他們運氣也不錯,雨勢沒有持續到晚上,第二天救援便順利抵達。倘若鋒面滯留,豪雨不止,甚至溪水繼續上漲,他們不一定能找到安全的避難地點。
有人說從事溯溪活動,要看該流域集水面積大不大,這個說法,小編認為既對也不對。集水面積越大,表示理論上的洪水量也越大,有人以流域面積7平方公里(小編自己量是16平方公里)、時雨量90餘毫米估算,當時溪谷內每秒的逕流量高達100立方公尺。
這點當然沒有錯,但造成「溺水」或足以把人員撂倒的洪水,其實流量不需要很大。各位爬山一定有這樣的經驗,平常一跨而過的小溪甚至乾溝,一旦暴雨過後,便成為兇猛的野獸,而這樣的小溪溝,集水區可能還不到1平方公里。因此評估激流對從事戶外活動人員的風險,流域面積僅是其中一則參考,地理上同時還要考慮的,還有流域區的植被、坡度,支流水系的分布和形狀,集水區的迎風面方向,河床的寛度、降比,乃至是否有潛在的滑坡、坍方(造成堰塞湖)等諸多因素。舉例來說,相同的流域面積,若形狀越圓(支流長度相當),代表每條支流洪峰到達匯流口的時間也會很接近;分水嶺離谷口海拔落差越大,表示坡度越陡,集水的時間也愈短促。相反的,若流域形狀狹長,支流短促,則洪水抵達時間會比較分散且延遲。
台灣由於山溪短,溪谷地貌的變化非常急遽,往往在很短距離內出現連續瀑布,一瀑一潭,潭瀑交錯,不僅風景瑰麗,對溯溪或溪降活動者也是莫大的考驗與樂趣。
在這裡,我們先稍微對溪谷活動,進行簡單的分類:
溪降(Canyoneering)是一項源自歐美的運動,或可譯為峽谷冒險,一般以順流而下為主,和較早引進、源自日本的溯溪(river-tracing)不盡相同。後者源自於冰攀,較不偏重水域的活動,通常是溯源而上,行進緩慢,遇到瀑布等地形多迂迴高遶而不攻堅。當然,隨著溯溪活動的普及,民間漸漸發展出一套以戲水為主的「娛樂溯溪」,以沖瀑布、漂流、跳水、天然滑水道、野溪溫泉等活動為號召,近年引進的溪降活動,在精神上更接近這種娛樂溯溪,可以說是後者的「技術版」。由於有歐美龐大的戶外運動市場做支撐,廠商會應其需要開發專屬裝備器材,技術應用較本土的溯溪更為華麗,加上時間通常較短,單日往返,很符合近年登山界「一日單攻」的風氣,因此更受到年青人的歡迎。
因為運動方向不同(一個上溯、一個下切),因此即使在同一條溪谷內活動,二者的風險也存在差別。事實上在溯溪時,若遇到天候變化,該繼續往上溯,還是原路撤回,是有不同評估,也必須因時因地制宜的(這裡指的是A進B出行程)。往回走的優點是撤退路線明確、地形熟悉,也符合一般人逃難時路徑依賴的心理,但缺點是越往下游水量越大,先前過得來的地方回程時不一定過得去,而且背對水流,對後方增長的洪水警覺會比較遲鈍。繼續向上的優缺點正好相反。不過真正的考量點,在於避開風險地形,什麼是風險地形呢?峽谷、深潭、渡溪、如果繼續前進沒有峽谷而後退有,那麼往前或許就是較好的選項。
當然真正遇到溪水暴漲時,要設法離開溪床,最好能上切附近產業道路、山徑、稜線撤退,或是就地尋找安全地點避難,而不是在上溯或下撤兩者間糾結。
溪降最核心的技術就是瀑布垂降,正常情形下,垂降必需避開瀑布,因為即使是很小的瀑布,從天而降摜下的水流都會對人造成很強的壓迫,一旦捲入較強的瀑布,根本無法脫身,一鬆手可能就是直墜瀑底,勉強對抗,很容易因上半身受到瀑布衝擊而形成倒栽蔥的局面,這時就算沒有墜落,人也會因為倒掛瀑布間而溺水,前幾年在得子口溪就曾發生過溯溪教練在瀑布上倒栽,空中溺斃的不幸事件。該瀑布不過四、五公尺高,水量亦不算大,且當時並無下雨。
由於地形限制,固定點經常無法遠離瀑布,加上上方視角有其盲點,垂降時常需靠人員自己的橫向移動,步步為營,以避開瀑布及各種障礙物。至於落地地點也往往別無選擇,不一定是陸地或水面,降在陸地固然安全,落在深潭較有趣味,但一旦溪水暴漲,原本的陸地可能變成水裡,淺灘變成深水,靜潭變成湍流,再也不是原來的面貌。
我推測那位吊掛在岩壁上遇難的女子,很可能是垂降過程中發現落點已經變化,因此用上升器或普魯士結一類的器材把自己鎖在主繩上確保,但因岩壁打滑沒有站穩,或主繩被變寛了的瀑布捲進去而改變了垂降角度,把她拉進水中造成了不幸。
從安全考量,垂降落地的理想地點是地面(而非水面),但在野外不一定能滿足這個條件。必要垂降在水裡時,繩尾最好是剛好就好,不要垂到水中,甚至若下方水深足夠,可在上空1、2米處解除8字環(或其他下降器),直接打樁入水。最忌諱主繩垂到水中還繩尾打結,繩尾打結雖可防止垂降人被流走,但在動水中要解除下降器並不容易。但實務上從上方很難精準控制繩索的長度,一定要預留較長主繩,因此繩尾多半還是會沉入水中(溪降一般不用浮水繩)。我們做垂降時都知道下方確保,即確保手拉著繩尾,一旦垂降員失手,確保手只要把繩尾繃緊,便能防止人員墜落。而山洪暴發時,強勁的水流在此時恰好扮演確保手的角色,把繩索拉直,使垂降者很難正常行動。
理論上垂降到一半可以進行系統轉換,重新上攀,但這需要熟練的技術及合適的裝備,一方面為了輕量化,溪降流行使用6mm細的主繩,較傳統9mm以上的主繩細得多,這種粗細的繩子,對上升器/抓繩器的口徑的要求較嚴格,一般普魯士結抓不住,用手更難抓牢,很不利於上攀。去年十一月在太魯灣溪垂降墜落的意外,據說就是在過繩確保時Shunt失效導致,至於是人為操作疏失,還是器械本身問題,就無法得知了。
其餘被沖走的四人,應該是根本來不及逃難,因為在逼仄的峽谷中,溪水上升異常猛烈,可能半分鐘不到就上漲超過1公尺,瀑下深潭宛如石甕,四面峭壁,無處避險也無物可依援。
在這種環境下,即便受過激流訓練,穿上救生衣全副武裝,也無濟於事(那種系統的訓練主要設定的是較寬闊,適合激流操舟的水域)。就算沒有被捲到溪底被壓在石縫下,沒有被水流帶去撞擊山壁巨岩,不遠處的下游,還有連續幾道長瀑,幾乎不可能逃過。即便在水面找到迴流區,獲得暫時喘息,但不斷變化的水位很快會抹去既有的平衡。也就是說當水量變大時,原本的水文便被掩蓋掉,取而代之的是不舍晝夜的洪流,無情的咆哮。
某種意義而言,溯降比溯溪更容易置身險境,因為一旦垂降後,若遇到溪水暴漲,便很難有回到原先的出發平台(相對安全地點)的選項,只能一路往下,隨遇而安。但爬山的人都知道,上山容易下山難,下山的落腳點視野受限,溪水上漲瀑布截面積變寛後,既有的架設點、路徑可能都要重新評估,回收主繩也更困難,加上山谷裡往往通訊不佳,對受困者的心理壓力是非常大的。
先前提到老生長談,就是注意天氣預報,敏銳察覺天候及水文的變化。天氣預報現在素材很多,除了中央氣象局還有WINDY,各自提供很細緻且精美的預測,但有時太細緻,反而讓人產生「賭一把」的心理。梅雨是中尺度的氣象結構,大致預報不難,但實際雨量集中情形往往在幾個小時前才知道。午後雷雨也常有這種現象,某個小山谷可能雨勢驚人,但一嶺之隔可能根本沒有雨。比較妥當的規劃是,當進入這種只能一次性完成(沒有避難及撤退路線)的行程時,必須考量到預計通過時間內不允許有劇烈天氣變化,而且評估範圍除了本身的上游集水區,還要兼顧鄰近的流域。
2016年刣牛寮溪溯溪意外時,生還者表示溪水暴漲前不久才開始下雨,根本來不及反應,當天北宜公路碧湖橋上有人拍到「齊頭水」,顯示並無雨跡。峽谷中,有時天空只是一線,周遭又有瀑布水流的聲音,外面的變化的確很難察覺,甚至連雷聲大作都不一定會知道。因此不遠處的上游已經下了半小時甚至一小時的雨,下游處的活動者可能確實沒有察覺,甚至在極端的情況下,可能這裡還陽光普照。
最後聊聊「齊頭水」,千軍萬馬很壯觀,但這種現象並不那麼常見,大部份溪水是無聲無息地漲起來,並且隨著上漲而加快流速。幾分鐘內就可能使溪水上漲數十公分,但並沒有一個迅猛的洪水頭。先前有人引用日本的影片(日本稱為鐵炮水)教導大家排成縱隊抗擊鐵炮水,並不是妥當的作法。因為齊頭水不是波浪,迎過第一擊就沒事了。它是洪水的前導部隊,因為清除河床障礙(磨擦力)的關係,初速並不快,但後面會越來越加速,越來越上漲。這個水頭離真正的「洪峰」少說有半個小時,而且其挾帶著漂流木及滾動的石頭,根本不是人力所能抗擊。
這篇雜文無法提供大家在山洪暴發時自救的方法,只是嘮嘮叨叨分享一些小編的經驗。戶外活動,有人崇尚冒險願意碰觸極限,有人評估比較謹慎,這點無可厚非,但無論如何要隨時警惕,環境不是一成不變,包括自己的體力也是隨時會有所變化的,體力不練會退化,技術不常使用會鈍化,經驗老到的人也常有翻車的時候,往往因輕忽小節太「靠勢」之故。風險來自四面八方,我們從事水上救生及安全教育,本質上會比較保守,但希望提供一個安全(我們有能力控制)但有點刺激的環境,讓每個人親身體驗過,摸索自己的能力區間大致落在哪裡。如果因此讓大家對自身能力產生信心並探索到自己的限制,就是我們的小小成功了。
文章來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rofile.php?id=100080418971914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