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待在浪襲區 落海快往外游
聯合晚報 記者牟玉珮/新北報導
「長浪遠看像龜背起伏,不一定會在海面起浪花」,資深潛水教練尹德成說,一般人都會失去警覺,直到蓄積能量的浪頭近岸後遇到地形阻礙,突然出現大浪,已來不及躲避,這就是長浪最恐怖的地方。
他說,這種浪若是遇到從岸邊陡降沙岸,浪會打得特別高;若是緩坡,則上衝的距離會拉長,漸漸在浪沙交界處挖出一道與岸平行的溝,常有民眾踏浪不注意,以為沙灘平緩,往外再走突然踩空,一嚇到就會容易發生溺水情形。
一般釣客落海,常是因為站在只有一兩米高的礁石上,以為站得夠高,但長浪的能量打到岸邊,遇到岩石阻礙不能消減,就會一直累積堆高,再從上而下直扣下來。
有長浪的時候,就算行走在潮間帶也要注意。此外,尹德成說,還有上潮間帶及飛沫區,這些在平時浪不易拍打的地方長滿樹或草,讓人失去戒心,等到颱風接近、長浪來時,就籠罩在浪襲範圍,不可不防。
尹德成說,遇上俗稱的瘋狗浪,一般是先被打翻,但人還來不及站起來,迅速流回海裡的水就會把人拖下去,因此不要強跟水抵抗,被打落海要快速往外海游,不能留在浪襲區,因為這種浪是一個個倒扣下來,留在渦流區只有更慘,救援的人最好從海上接近岸邊施救,要避免待在浪襲區,因為一旦被浪推到礁岩或軟沙地,會無法脫困,形成致命的危險。【2018/9/27 聯合晚報】
颱風即使遠在上千公里以外,但吹起的浪傳到近岸只要一天,常瞬間掀起巨浪危及岸邊民眾。圖/本報系資料照
訊息來源:https://money.udn.com/money/story/5648/3390125
話雖如此,但一旦被捲入大海,一般人除一定是會拼命往岸上游,除非經過很嚴格的訓練,非常冷靜,才有可能反其道而行,向外脫離浪區即危險地帶,等待救援或伺機回岸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