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潭堰救災 鬼門關前惡水搏命
薛承泰(前五一○工兵營部連排長、台灣大學教授)
青潭堰搶修工地,國軍工兵部隊以推土機架設浮橋。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
月初國軍六軍團所屬五三工兵群,到新店青潭堰向卅八年前救災殉職的工兵連長陳金龍銅像(由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捐贈)前行禮致敬。想到颱風季節將來臨,我的記憶一下子回到卅八年前。
民國六十八年八月十七日,吃過中飯下值星,突然接到營部電話,命我率拖車載D7E推土機前往烏來青潭水庫。沒想到一去就是六天六夜「與水作戰」!
山洪暴發 半個北市停水
起因是歐敏颱風豪雨,山洪沖垮水壩閘門,決堤、改道,半個北市停水。
下午四點半,我們最先到達,立即在新烏路到河床間推出一條便道,作為車輛與機具的通道。便道完成,六點半五一三營所屬一部D8推土機到達,營長與工兵副指揮官也來了,要求在河床清出空地,讓翌日車輛、裝備進駐;我們一直工作到凌晨。
工兵群王指揮官第二天即親臨現場,搭建浮橋材料也由五一三營陸續送至,其後兩天浮橋搭建完成,並開始以人力在河兩岸拉動繩索駁運車輛、機具與沉箱(每個消波塊五噸重)到潰堤區。
總統蔣經國先生也從第二天起天天到場關切,各軍種將官陸續抵達,但沒人進入潰堤區。電視台記者只能跟著蔣總統遠遠拍攝。事後,我在電視看到,爸媽才知那幾天我經歷了一場生命交關!
強行施工 冒著活埋風險
第二天天亮,五一○營送達一部挖吊機(由尚班長操作),築擋水牆開始!我帶兩名推土機作業手,由老士官程班長帶頭渡河,我坐在旁邊,他憑著履帶壓在河底石頭發出的壓擠聲,判斷河床狀況;在危機中渡河,來到內側潰堤區作業。為避免上游直潭水庫也因山洪潰堤,決定放水;換言之,下游青潭雖有閘門被沖垮,只能承受上游放水衝擊。
第三天早上,五一五營又運抵一台D7E,那時河面更湍急,搶在放水前強渡,險象環生!河底遍布鵝卵石,推土機履帶來回壓在比籃球大的石頭上,卡榫易斷裂,還好五一五營推土機及時加入,構工不至中斷。
程班長指揮推土機,並配合挖吊機堆起擋水牆。當我們把牆堆高時,雖可導引水流回到正常方向,並減緩潰堤區衝擊,可是我們被活埋的機率也升高!
不眠不休 船夫配合搶救
第三天有更多支援,可是上游直潭放水,水流更急;有幾次,我陪同構工,推土機三分之一沉在水面下,頂著烈日坐在炙熱鐵皮上,推土機水箱風扇將河水打上來,朝我們撲來,如滾燙的開水,我們只能用毛巾圍著臉載浮載沉。
第四天早上,我帶著作業手渡河換班,正好看到一部吉普車到達引道,下來一位三顆星,我走近一看,「哇靠!王昇」;我趕快迎上去,叫作業手跑去通知指揮官;王將軍以為我是被派來迎接的人,牽著我的手問搶救情形,他還真問對人了,頻頻點頭嘉許。不一會兒,一串將領十幾顆星星跑過來,一人喊了一聲「立正」,我趁機溜走。
當地有位居民負責渡河,他那艘小船通常只有我與弟兄搭乘去換班或維修。好像是第四天,自來水處許處長帶了兩個人,還有青年戰士報記者搭船進入潰堤區,才有機會看到弟兄們冒生命危險搶救水庫;我沒有機會看到隔天報紙登了什麼,但我告訴那位記者,船夫不眠不休配合搶救,功不可沒。
築擋水牆是臨時措施,須靠沉箱才能擋水流;浮橋在日間駁運,夜晚則將將拉動浮橋的繩索固定在河岸大樹上。
突發意外 陳金龍殉職……..
第五天一早,工兵五一三營第二連陳金龍連長,率弟兄將沉箱送上了浮橋,當兩岸弟兄正要解開繩索拉浮橋,不知是水流湍急抓不住繩索,還是繩索被水流扯斷,突然一個震動,有兩人從浮橋上掉落,其中一名是陳連長,另一名弟兄幸好抓住繩索,很快被救起,但陳連長不幸被水帶走,很快就消失了。
陳連長的軀體在水壩外的水道發現,國防部發給家屬最高額撫卹金,熱心民眾也紛紛慷慨捐助,其中聯合報董事長王惕吾捐贈卅萬元。再回到事件當晚,王指揮官集合所有參與的工兵部隊,那是我們幾位重機械作業手第一次集體曝光,個個像從地獄中爬出。幸好隔天是最後構工日,因沉箱與其他機具運達,將由榮工處接手。
第六天清晨,一位敖連長到我們紮營處(拖車平板)問,「長官在問,為何對岸推土機沒在動?」我拉著睡夢中楊姓作業手立即渡河。
到河邊,守候的船夫持著船蒿為我們撐船,也許是他連續工作五天累了,更可能是水流越來越湍急,不一會兒,船身開始打轉。想起前一天陳連長殉職,我們三人生死一瞬間,對岸指揮官也因前一天不幸,提高警覺性,發現船有異狀,頻以擴音器呼叫「你們還好嗎?」
由於有渡河經驗,早有準備且知要聽船夫指示,船夫拿著竹竿奮力刺向河床喊:「我說跳,你們一定要跳向我刺的那一點!」眼看船已被吸往閘口,下面是數公尺落差,當時心想「難道這是我在世間的最後幾秒嗎?」
大水圍困 逆水跳出生機
對岸指揮官聲音更急促了,「你們還好嗎?還好嗎?」突然一聲「跳!」我和作業手說時遲那時快,就跳往竹竿刺點,雖然河裡什麼都看不到,我們感受腳下的大石塊並將身子緊緊趴著,就這樣逆著水,不斷重複著「跳、跳、跳……」終於跳到了沙洲上!
船夫奮力將竹竿刺入石頭縫,將船卡住的那幾秒,救了大家!在茫茫湍流的河面上,完全靠船夫那支竹竿尋石縫,攜手合作才從大水中脫困。
無論如何,既然過了河,全力構工,然後交給榮工處同仁繼續。下午六點工兵重機械人員受命撤回,隔日啟程回駐地,結束六天六夜的搶救。【2017/4/30 聯合報】
(以上內容來自任務結束後筆者當時的記載,感謝當時與我出生入死的弟兄、船夫與當地周家的生活協助)
訊息來源: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339/2434064?from=udn-hotnews_ch2
留言列表